
癔症与投影与柏拉图
Tanpinsary最近又有点癔症犯了。本来这是没啥好说的话题,但是契机可能在最近关注的一个up身上,突然地有一点想法溢出了:
癔症中自己幻想的理想型 或者对自己喜欢的人的预设,往往是与自己性格相投,意见一致,能够愿意在观点上与我探讨乃至争论
想法溢出时,突然感觉其实这还是自我意识的投影。渴望一个能够相互支持观点,愿意相互输出想法的对象,其实还是想要得到自我认同,希望在分享观点的时候得到肯定与支持
荣格的"阴影投射"理论指出,人们容易被具备自身潜在特质的人吸引。当你被观点相似者吸引时,本质上是将内在的思维模式外化,通过他人获得自我确认。然而由于我颇为隐僻独特的性格,从小到大只有一般朋友从来没有交心者,这份交友的投射没能投射在所谓的 “同类人” 身上,而是陷入了自己身上,幻想存在能够产生无所顾忌意见交合思维碰撞的客体对象。
大概意识到有段时间了——我是一个偏爱观点碰撞的人,偏爱某种程度上的观点碰撞。然而我也不是那种一点场合不分的人,所以常常不敢或者不想释放攻击性(具体体现常常在于输入框打了又删了)。压抑久了是这样的,所以幻想与癔症就来填补这个方向欲望的空白了
这份自我认同有点好比照镜子,往往我们畏惧看到镜子里的自己种种不完美,但又希望寻求“本真性相遇”,说白了还是希望存在镜子里的(起码是相似大差不差的)自己。
再到柏拉图式爱情观。我最早了解到这个词语是《平凡的世界》,当时不少教辅和资料解读说孙少平与田翠霞的爱情是柏拉图式的爱情。虽然我自诩相信自己渴求的就是这种观念,然而直至今日动笔写这篇日寄之前,我好像从来没有仔细了解过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然而在d老师的解读下,我感觉我铁是没有柏拉图那份把“爱”当作望向“真理”的结盟。这太高尚了。不过话又说回来,柏拉图想把爱抽象成美了,把爱追求成 “在残缺中追寻完整”,这一点虽然极端,仔细想想未免不能表示几份小小的赞同。
沉迷肉体欢愉如同"在流动的河水中取水"
我倒是觉得屈服于肉体也未尝不可。虽然说*“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还是好想让癔症变成现实啊……当然我很清楚,幻想仍然是想象,不做出改变是没有结果的。不过也倒是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