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做题家的困境与出路
Serika Onoe上周末吃了一个巨抽象的做题家的瓜,鉴于保护当事人隐私就不指名道姓了,有兴趣可以去翻点赞记录。本来我是不想掺和的,但我突然想到之前有个朋友生气时指责我,“你也就是装着谦虚,实际肯定还是看不起我们这些差学校毕业的人”,于是我准备动笔写一下我对做题家的看法,方便以后被质疑的时候直接发给他们看。
人生排位赛
首先,排位是存在的,现实中不少资源确实是按照成绩、学历、资产这些指标分配的。
但是,人生中排位赛很多,不代表人生就只有排位赛。
我也不是什么高尚的人,我单纯就觉得排位这种东西很无聊,因为很多快乐不需要排位就能获得啊,你费尽心思爬到上面就为了俯视我不累嘛?上学的时候你成绩要比我好,出社会了你工资要比我高,结婚时你对象要比我的漂亮,生育了你后代要比我的优秀,等到快死了,两个人都已经插上呼吸机了,估计你也要看着我先咽气,然后在“噫!我又赢了一局!”的满足感中离开。
我就单纯觉得挺没意思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估计是青春期的快感来源单一,只能从竞争的胜利中获得正反馈。具体的分析放到后面,我这里先说一下解决的办法:去找一个其它的正反馈的来源。**我个人感觉,正反馈的强烈程度与投入的专注度成正比,所以还是先从爱好开始,这里举几个例子:
- 做饭。挑一道复杂程度中等的菜,比如宫保鸡丁这种,想象你是世界上最牛的大厨,把每个环节都优化到极致,例如炸花生米的时间、酸甜汁的配比、鸡肉的预处理手段,反正视频到处都是,学就是了。做出来之后先自己吃,然后给家人和朋友吃,根据意见一步步优化。
- 学习。挑一个和专业完全无关的且你又感兴趣的,例如文科就去学机械设计,理科就去学历史,找个大学同学要一份专业培养计划,按照上面的培养计划去学。一边学一遍混群,开始的时候当小白去问问题,之后可以渐渐去给普通人做科普,在之后就可以和专业人士讨论感兴趣的话题,觉得无趣或者不想学了就换下一科。
- 游戏。最便捷也最廉价的快感来源,单机游戏的反馈感最佳,但是很依赖想象力,网游或者多人游戏的话需要挑对象。线下游戏也是个很不错的尝试,单人可以去玩剧本杀和密室逃脱,有朋友可以去跑团。
注意上面这些只是例子,重要的是去找一个其它的正反馈来源。很多做题家的娱乐方式匮乏得令人震惊,我记得去年去上海和一个年薪=我x2的学长见面时,我就单纯请他玩了一次密室逃脱(还是那种普通版的),他感谢了我一路还请我吃了晚饭,搞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难以逃离的成功陷阱
人都是被成功塑造的。
应试教育阶段,大部分资源都是按成绩分配的,成绩好的人会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喜爱,甚至被同龄异性欣赏。在这个阶段一路赢赢赢的做题家自然不会反对这套鄙视链,我也不能免俗。作为一个不算顶尖但成绩还算不错的人,我也是在一路鲜花与掌声中度过学生时代,甚至还有过被小女生堵在车库告白的经历。直到大二那年被对象的家长以家庭条件配不上为理由拒绝,我才发现做题也并不是万能的。我记得我在极度破防的情况下问我的朋友,为什么我都这么努力了,还要被这么对待?现在想来这个幼稚的问题大概也反应了做题家的普遍心境,那就是只要我一直做题一直赢,那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不幸的是,大部分做题家并不能一路赢下去,不管那是被现实打断的感情还是高不可及的房价,迟早有一天他们会撞上属于自己的叹息之墙。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大多数做题家也很幸运,在一次次碰壁中他们也会认识到自己的普通人身份,随即学会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中获得正反馈。成功陷阱确实难以逃离,碾压和胜利的快感令人沉醉,但好在大部分人无法一直赢,自然也不会一直沉迷于此。
真正的倒霉蛋是两种:一种是一直输,但某个时刻取得了巨大成功的人;另一种则是做题家中的超级天才,他们一路赢麻到社会人阶段,随后在面对人生的随机波动时难以接受,最终走向极端。后者的典型是湾区清华劲夫和中金跳楼女员工,这种毕竟很少,还是说一下更普遍的前者吧。
我的眼是被害者的眼,我的手是加害者的手
人终究会被其年少不可得之物困扰一生。
那种想做什么而不可得的执念往往会成为一辈子的遗憾,要是一辈子平庸还好,最糟的是长大后反而成功了,拥有了年轻时没有的条件。这时候很多人会选择弥补遗憾,可惜目前这个世界又没有存档点,于是大部分人只能表演刻舟求剑,用一些非常抽象的代偿行为来弥补过去的缺失,例如找年轻伴侣来弥补青春期没谈恋爱的遗憾。很多不健康的心态也和这个现象有关,比如什么“三年之期已到龙王归来”“莫欺少年穷”。这种遗憾和执念确实很难克服,但至少先停止互害吧
不避讳地说,我在被家境歧视而分手后也有一段攻击性非常强的时光,那段时期我是个典型的压力怪,不管是小组作业还是竞赛永远都是臭着脸,对结果要求极高,动不动就嫌弃别人的成果然后单干,说话也是充满火药味。这种“因为世界伤害了我,所以我也要狠狠伤害回去”是一种很病态的心态,很多恶性事件都和这种心态相关,例如投资失败去随机撞人的司机、捅死加班医生的患者,甚至叶文洁按下回复三体世界的按钮也和这个有关。这种心态的病态之处在于很多时候你伤害的其实是无辜的人,于是受害者的你变成了新的加害者。
关于如何克服这个心态,我不多发言,依我的亲身经历,言语根本毫无用处。我当然可以说一些看上去好听的大道理,例如“人生是随机的,有时你受到伤害不代表有谁做错”之类的鸡汤,但最终其实还是要靠经历和时间去慢慢抹平。我唯一想说的是,先停止互害,这是一种有害的代偿行为,它对执念的缓解毫无帮助,反而会让它愈发深刻。
旷野上的危险与自由
有一句鸡汤,叫人生是旷野而不是轨道。但据我观察,能在人生这个旷野上乱逛的是少数,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失去轨道所带来的恐惧远大于获得自由所带来的喜悦,毕竟大多数人既不想、也没能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所以,不是放弃鄙视链就会立马迎来轻松的生活,真正的困难还在后面。
首先,你只是放弃了加害别人的权力,但别人还可以加害你。就像我开头提到的,就算我早就不搞鄙视链这一套了,也还是会有朋友质疑我学历歧视。你该经历的有关学历、资产、社会地位方面的歧视和反向歧视一点也不会少,你需要一个强大的内心去面对这些困境。
其次,鄙视链被放弃了,但排位制度依旧存在,该竞争的地方还是要竞争,社会资源的分配也不会因为你选择成为好人就有所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面对依旧残酷的社会竞争所带来的压力与痛苦,是个很困难的问题,坦白来讲我自己在这方面也做的很糟。
最后,鄙视链再怎么不好,它也是一个可执行的人生指导,你按照那个标准一步步追求学历、资产、对象、小孩,是可以把人生过完的。可是脱离了鄙视链,你准备怎么度过自己的人生呢?这恐怕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了,甚至涉及到“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哲学话题,以前可以靠鄙视链这个所谓的标准答案糊弄过去,现在却没法逃避了。
我不会说什么“放弃鄙视链吧!然后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鸡汤,指望自己选择善良然后世界就温柔起来,本来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事实上,你完全可以就按照鄙视链对你要求的那样生活,只要有更丰富一点的正反馈来源,减少对弱者的戾气和攻击性,认识到世界的多样从而不再一直处于紧张的战斗状态,成为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不过是个体自然且合理的一种选择罢了。
最后送给大家卡尔维诺的一句话,并祝大家好运,能在名为人生的旷野中,找到自己愿意走的路。
波罗说:“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在一起集结而形成的。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看不见的城市》